荐词:“何新《坛经》妄解”与玄学(形而上)者参考
2020-09-28 20:39:45
  • 0
  • 1
  • 1
  • 0

 《坛经》妄解序言

 2020-09-19 23:57:23

偶感:佛学深不可测

《坛经》入门奥义在“菩提”与“自性”二语。

菩提二字,乃佛家法语,深有奥义。

此语语源来自梵语音译。魏晋佛经译作道。唐玄奘译为觉。

道者,规律与法则。在客体曰道,乃本体。在主体曰觉,即悟道,觉悟,主观思得,主体。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论斯宾诺莎哲学云:“重要的是认识实体不仅是实体,而且是主体。”此与菩提道觉双义合一之意义,相合也。

自性:即本性,本身的东西,脱离人的感知之外的存在者。

自性者,相当于康德哲学所言的自在之物"Ding an Sich" (thing-in-itself)也。

佛学乃中国哲学与宗教之最高境界。且中古以来领先世界。

所论涉及本体、本源、真理以及精神、物质、存有与虚无的根本奥义。

中国佛教有三部经典可称为基本,即《心经》、《金刚经》与《坛经》。

其中《六祖坛经》,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白话作品”。

余早年曾读《坛经》,但不甚了了。 近日重读,间有心得。唯皆属私见,故可称妄解也。在此连续发表,以请益于海内外之高贤大德。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唯顶礼而膜拜之矣。

南无阿弥陀佛

转载2020-09-16 09:21:34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 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六祖坛经》分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在大梵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故法海于书名补上“兼授无相戒”。第三部分,是六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

《六祖坛经》常见的版本有两个:一是法海本。全名《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约12000字。

二是宗宝本。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前后,僧人宗宝改编。一卷十品,约20000字,题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在法海本未发现前,宗宝本为最常见的流通本。​

《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

《六祖坛经》还主张唯心净土思想。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

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惠能反对离开世间空谈佛法,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六祖坛经》是“中国第一部白话作品”。

余早年曾读《坛经》,不甚了了。​ 近日重读,间有心得。

但皆属私见,故可称妄解也。

行由(2)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

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

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

客曰:"《金刚经》。"复问: "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 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何按】

此节乃惠能法师自述其身世。​

【注释​】

地名: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宛平。岭南:五岭以南,即今广东地区。​新州:今广东西南新兴地区。南海:今广东佛山市一带。蕲州:今湖北省蕲州西北。

行由· (3)

【原文】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

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 "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唯)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去。"

 行由(4)

【原文】

祖一日忽见慧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慧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

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

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何按】

此段文字,表明五祖对惠能欣赏,有传法之意,但不敢公示,而欲密试以及秘传。

此段记述表明:

佛门自古亦非清净之地。人间所争,佛门中亦争之。

虽入佛门,仍然难了生死。

所谓福田者,利益之网也,迷人天性,无可逃逭,谁能出离?

侯门深似海,佛门亦苦无边也。

【注释】

般若:也作班若、波若、钵若、般罗若等,是梵语音译,一般读作“波耶”,意译是智慧的意思。

偈:梵语音译,意译颂。以四句整齐韵语,用短韵语表达对佛法的理解和赞颂。

又,偈与竭音通。竭者,绝也。唐诗中兴起的“绝”,即偈也,即所谓绝句。

偈,即尽摄其义之意,也就是概括之微言大义。

 行由(5)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

诸人闻语,总皆息心,成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

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

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

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

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偈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

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

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

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何按​】

此节叙述神秀献偈经过始末事。

神秀是五祖弘忍法师弟子中之大师兄。因他位列在前,众人皆不敢发声。

于是,神秀就做了一偈,谈他对佛法与修行的理解。

做偈故事大意如下:​

神秀心里想,众人都不敢呈送偈子,是因为我是他们的师尊,唯我必须做偈子呈送大祖师。

如果我不呈送偈子,祖师怎么能知道我心里的见解是深是浅?

但如果我呈送了偈子,为此求得佛法衣钵固然是好,但要是被理解只是为当祖师,那就不好了,那不是存凡俗心要争夺权位吗?

 行由(6)

【原文】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

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

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

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

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何按】

祖师知道夜里神秀想入门又不敢进来,心智已乱,迷失本性(所以作伪,自己写了却不敢出头承认)。

天亮后,卢画师来,要到廊壁上绘画,于是大家都看到了廊壁上的偈语。

祖师对卢供奉说:“不用画了,辛苦你跑一趟。佛经说:所有的可见身相,都是虚幻不实的。但是我要保留这篇偈语,让大家念诵,从这篇偈语可以获得修身的启示,能避免堕落坠入三恶道。照这篇偈语净心修持,大有好处。(法师指的就是要‘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

于是众门人念诵偈语,都感叹叫好。

​但是,祖师夜里却秘密召见神秀,对他说:“你的这个偈子,并没有见到佛性,还停留在佛法之门外,并没有进入门内。

你可以再思考一下,重新作一篇偈语,拿来我看。如果你的偈语可以觉悟入了门,我的衣钵、法统就都传给你。”

但是神秀却不知新偈该怎么做,再次陷入迷茫。

 行由(7) 

【原文】

复两日。

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

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

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慧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馀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

慧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

慧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慧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

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慧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

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众以为然。

  行由(8)

次日,祖潜至碓坊。

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乃问曰:“米熟也未?”

慧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

便传顿教及衣钵,云:

“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

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亘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

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慧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慧能三更领得衣钵,云:

“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

慧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

祖云:“合是吾渡汝。”

慧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慧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

汝去三年,吾方逝世。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解读】

这一段故事,是禅宗传法的所谓“话头”(隐语),充满“机锋”及暗涵深意的隐喻​,极具哲思与智慧。

祖师“潜至”,即偷偷来。

大和尚为什么如此见不得人,大白天去见个庙里的苦力杂役,却还要“潜”?

而见面后却只有三句对话:

和尚问:“米熟也未?”

慧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米是舂好了,只是还没过筛子。​

那么你要筛吗?​

大和尚敲击舂米的木椎三下,什么也不说,走了。

​于是此日之半夜三更,惠能像做贼一样,偷偷溜到大祖师的卧室。

“祖师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

(说,就是念诵。)​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语出自《金刚经》第十品:

​——“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案此诸语​乃关乎金刚经密意,不可说,多歧义,所有古今解者包括我在内,所解都是妄语妄解,其实深不可测。

​​但慧能顿悟——“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这个世界,存在之根即在于“自性”。自性,就是自在之物——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

由知“自性”,进而证悟“本心”——“本心”,非人心,而是佛心,宇宙之心,宇宙精神,即“绝对理念”。

所以祖师说: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于是五代祖师把禅宗初祖达摩留下​的三宝都私相授受,秘密传给当时只是一个庙中杂役的惠能师傅:

——“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祖复曰:

“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亘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

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祖师亲自驾舟送惠能离去。临别的最后赠言是:

“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不要着急,佛法难传啊!​

​【注释】

​腰石:腰上缠绑一块石头以增加身体重量,便于加力踏动舂米之椎。

丈夫:如来名号之一。佛有十号,其一叫调御丈夫。

天人师:亦如来十号之一。

顿教:佛家教法之名、华严宗于五教之第四立“顿教”之名。

佛家传教,有渐、顿之别。

渐,就是慢修,循序渐进,先小乘而大乘。

顿,就是直觉。不传道,不讲经,全凭神悟,顿然开悟,顿超迷界而成佛。

顿者古今稀有。而妄称“顿教”之胡说八道,则自宋明以来遍地开花。

有情:佛家语,出梵语萨埵,意译即众生。

达摩大师:一说南天竺人,香至国王子。一说波斯人。南北朝梁武帝cheng时来中国传教,开立禅宗,被尊为初祖。

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怀”指怀集县,“会”指四会县,都是广东省的县名。这是带有预言性质的谶语。

南中人:岭南人。

九江驿:今江西省九江市。合是吾渡:“渡”与“度”谐音相通,弘忍与慧能通过说渡船来表达佛法的传授。

 行由(9)

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

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

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

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慧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慧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明礼辞。

【何按】

惠明来追惠能,欲求知五祖所授之密语。

何为密语?​

密语就是未解之谜语。

妙语就是可解之谜语。

谜语就是待解之密语。

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思)良久。

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

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能所说密语——都是难解之谜语​。

——“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古往今来。谁曾解得 ?​

【注释】

黄梅:湖北省黄梅县,五祖家乡,以地氏指人,古遗俗也。此黄梅,指五祖法师弘忍。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